-
您的位置:
- > 前沿视界
您的位置:
范仲淹和杭州知州胡则的密切交往
胡则(963—1039),字子正,婺州永康(今属浙江金华)人。自幼果敢有才气,北宋端拱二年(989)进士及第。此后,“践更中外凡四十七年”,曾“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三朝”指胡则仕途先后经历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十握州符”指他曾先后出知过浔州、睦州、温州、信州、福州、杭州、池州、陈州、永兴军等州军;“六持使节”指他曾出任江淮、京西、广西、陕西、河北等路监司官。此外,他还担任过权三司使、吏部流内铨、兵部侍郎等官职。作为一名官员,胡则每至一地做官,他都公正严明,诚心爱人,关心民疾,长于治郡。所至兴水利,除盗贼,崇学校,礼师儒,劝奖后进,并千方百计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造福百姓。
据文献记载,胡则与范仲淹两人相识之始为天圣九年(1031)同在陈州(今河南淮阳)任上,一个任知州,一为通判。两人自陈州相识后,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交往,多有诗文唱酬。
胡则前后两知杭州。北宋天圣四年(1026)四月,六十四岁的胡则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从福州徙知杭州。明道二年(1033)四月甲子,七十一岁的胡则再知杭州,到任后曾有诗寄范仲淹(已佚),范仲淹依韵奉和,诗中讲:
都督再临横海镇,集仙遥辍内朝班。
清风又振东南美,好梦多亲咫尺颜。
坐啸楼台凌皓月,行春鼓吹入青山。
太平天子尊耆旧,八十王祥未赐闲。
整首诗恭贺胡则再任杭州知州,诗以“八十王祥未赐闲”结尾,赞扬当时已年届七十一岁的胡则就如魏晋时期的王祥在八十高龄时,仍是朝廷“倚以隆政道者”。
同年,胡则请范仲淹为自己代写了两份重要的奏表,一是《代胡侍郎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一为《代胡侍郎乞朝见表》。
景祐元年(1034)四月甲辰,“践更中外凡四十七年”的胡则,向朝廷提出了退休的申请,得到了皇帝的允准,加封兵部侍郎,又诏命其长子楷调任钱塘通判,陪在他身边养老。从此,胡则正式开始了退休生活。胡则的一些朋友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写诗祝贺,并高度肯定了他的政绩。其中,友人范仲淹《贺胡侍郎致仕启》称:
伏审侍郎进清崇之爵,谐高尚之风,耆德尊隆,睿恩深厚,荣映之下,庆仰居多。恭以侍郎诚明自天,进退由道。宣三德于夙夜,被四纪于龙光。赫有华名,密多阴施。艰难险阻,尽力乎三朝;富贵崇高,致身乎五福。而乃起达人之观,引大夫之年,聪明不衰,止足自处。国家兴廉让之节,流涣汗之仁,宠数优贤,休声载路。耀锦南国,邑子荣太守之归;挂冠东门,都人蔼大夫之叹。为儒及此,其乐何涯!伏惟上为圣朝,倍保崇重。舜好清问,方体貌于宿贤;国有老成,尚弥缝于显道。某久荷钧录,卑情无任荣观景仰之至。
同年(1034),胡则有诗寄范仲淹,时任睦州知州的范仲淹再度依韵酬答,诗曰:
千年风采逢明主,一寸襟灵慕昔贤。
待看朝廷兴礼让,天衢何敢斗先鞭。
惜胡则原唱二首已佚,我们已无法确知诗文所讲内容为何,不过,从范仲淹的答诗上看,诗中所论依然是明主贤士及礼乐兴邦之道,作者称胡则致仕“慕昔贤”“兴礼让”为明智之举。
宝元元年(1038),范仲淹自润州移守越州,经过杭州时拜访故人。其时的胡则,在杭州的退休生活无疑是非常清闲而充实的,也可以说是非常的幸福和悠游自在。范仲淹《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这样描述胡则的退休生活:“退居西湖,乘画船,击清波,深樽雅弦,左子右孙,与交亲笑歌于时岁之间,浩如也。”每每乘着月色泛舟,坐着游船,与家人和朋友一起饮酒品茶,听着歌伎们演奏的动人的琴曲和悠扬的笛声,左边侍立着儿子,右边抱着孙子,大家谈笑风生,一派团圆和睦、幸福快乐的景象,悠然忘返。范仲淹在西湖宴上即席吟唱,奉呈已退休的胡则,对再遇故人,湖上游遨之盛,感慨很深,极尽其欢,写了一首《西湖筵上赠胡侍郎》:
官秩文昌贵,功名信史褒。
朝廷三老重,乡党二疏高。
涯业尽图籍,子孙皆俊髦。
西湖天下绝,今日盛游遨。
诗中对胡则颇多赞赏。
宝元二年(1039)六月十八日酉时,胡则在杭州私邸十分平静地离开了这个喧嚣的世界,走完了自己七十七年的人生历程。仁宗皇帝闻讣震悼,下令免朝一天。老友范仲淹知道后,深感悲痛,写了《祭胡侍郎文》,文云:
维宝元二年六月日,具位某,谨致祭于故侍郎安定公之灵。惟公出处三朝,始终一德。或雍容于近侍,或偃息于外邦。动惟至诚,言有名理。卓茂以礼乐率下,黄宪以度量过人。靡尚威刑,积有阴德。安车以谢,正寝而终。老成云亡,荐绅兴慕。某辱知深厚,闻讣惊哀。官守所糜,不皇躬事。呜呼悲哉,伏惟尚飨!
这篇祭文骈散相间,句式整齐,言辞简洁,雍容大雅,是祭文中的上乘之作。它高度概括了胡则的一生,对其为人、政绩的评价,确切得当。
此后范仲淹又受胡则儿子胡楷之托,为胡则撰写了《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范仲淹是当时写墓志铭的高手,所写的墓志铭质量高,叙述细致,文笔优美,评价公允;又因其与胡则是忘年交,又与胡楷是好友,关系非同一般,对胡则本人及家庭情况知根知底,自然是不二人选。他接到的胡楷“泣血”求告后,于是怀着悲痛的心情,满含着眼泪,为老友胡则撰写了《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以志纪念。墓志铭全文一共两千一百余字,讲述胡则从进士及第至终老杭州的一生。在范仲淹的笔下,我们所读到的胡则是一个“性至孝”“富宇量,笃风义”“轻财尚施,不为私积”的人。墓志铭铭文曰:
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出处进退,功寿两全。最后一句“百年之为兮千载后”原是褒奖之句,寄寓一种理想而已,不过范仲淹本人大约从没料想到,兵部侍郎胡则在死后进升为胡公大帝,真的实践了“百年之为兮千载后”的目标。
胡则在杭州任职期间,屡施惠政。去世后墓葬于龙井风篁岭广福院之麓。
总之,范仲淹对杭州多有德政,与杭州西湖关系密切,并对西湖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杭州人民十分敬仰、崇信他。据清雍正《浙江通志》记载,杭州仁和县梅东高桥东面原有“范府君庙”;又据《杭州府志》记述,西湖孤山之麓原有“范公祠”(又称“范文正祠”,后改“四贤堂”),祭祀范仲淹。今天西湖孤山建有范公亭。
节选自《范仲淹与西湖》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2〕〔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4〕王瑞来:《天地间气—范仲淹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
徐吉军,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