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 西湖对话
您的位置:
曾说“湖山有幸埋忠骨”,今存孤山西泠烈士墓。在杨柳垂绿、繁华吐岸的西泠桥旁,秋瑾墓静静伫立着,湖水带过了秋瑾鉴湖碧血照千秋的过往,也带过了墓穴“十二迁十三葬”的坎坷往昔。秋瑾的一生短暂又光彩炽烈,她生前“埋骨西泠”的愿望,却以亘古罕见的曲折形式实现,如今来看看,秋瑾墓与西湖“十二迁十三葬”的坎坷经历。
1908年,在秋瑾牺牲后的三个月,正值中国社会变革的动荡时期,与她同游西湖的两位挚友吴芝瑛和徐自华,为实现秋瑾“埋骨西泠”的愿望,克服重重的阻挠,将其遗骨从绍兴迁葬至西湖西泠桥畔,为她修建了一座墓冢。墓前立有吴芝瑛手书“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的墓碑,见革命友谊之深刻。而此时的秋瑾墓已经历了第二迁,在短暂的动荡中,秋瑾似乎得以安息在这片她深深热爱的土地上。
然而,秋瑾的遗愿虽初步实现,但她的墓地却未能在西湖长久安宁。清末动荡的政治局势使得革命者的墓地成为了当局的眼中钉。为了避免秋瑾的墓遭到破坏,她的遗骨在不久后又不得不从西泠桥畔迁回严家潭殡舍暂存。直到清朝覆灭之后,湖南同盟会才将秋瑾的坟墓重新迁回西泠桥西侧原葬处,由徐自华、吴芝瑛等解囊,修造了一座纪念亭,亭名“风雨”。孙中山先生还亲临秋瑾墓祭奠,并书赠了“巾帼英雄”四字匾额一方,以表达对她无尽的怀念与敬仰。
在经历了四葬三迁,以为这座历经坎坷的墓穴得以安息时,变动发生。1966年,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下,秋瑾墓又一次遭受波折,被拆除后遗骸被装进瓷罐迁葬至杭州鸡笼山,甚至没有一块墓碑来标记这位伟大女性的安息之地。这一系列变动似要呼应英雄“苦心智,劳筋骨”的坎坷?没法回应,如今世人只能叹一句命途多舛,其生前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忧思,死后有“十二迁十三葬”的侘傺。到此,秋瑾与西湖的联线渐渐拉得繁复绵长。
直到1981年,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秋瑾烈士的遗骨被重新发掘,经过严格的技术比对证实是秋瑾烈士的遗骨。在同年9月5日,一座崭新的秋瑾墓在杭州西湖西冷桥南端落成,墓碑正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巾帼英雄”四字,背面镶嵌着徐自华、吴芝瑛所书《鉴湖女侠秋君墓表》石碑,详细记载了秋瑾的生平事迹。
墓基上还刻有她“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笔诗句,以及词作《鹧鸪天》,这些文字无不彰显秋瑾鉴湖碧血、光照千秋的历史。她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如同她的人生一般,字里行间跳跃着革命的火焰,她以笔为剑,刺破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照亮了追求自由与平等的道路。
如今,秋瑾墓历经十二迁十三葬,终于在西湖孤山一侧永久安息。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女性的纪念,更是对中国近代史上那段波澜壮阔岁月的深刻铭记。每当人们来到这里瞻仰时,都会被她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所感动,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力量。下面,一起欣赏这位辛亥女杰的宏伟诗句: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柬某君》
河山触目尽生哀, 太息神州几霸才!
牧马久惊侵禹城, 蛰龙无术起风雷。
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
无限伤心家国恨, 长歌慷慨莫徘徊。
《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黃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鹧鸪天•国沉沦感不禁》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呜。
如今,秋瑾墓已成为西湖边的重要景点,人们前来瞻仰,缅怀她的英勇事迹。她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后人,尤其是女性,为追求自由和理想而奋斗。她的精神与西湖的美景相融,成为了永恒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走近西湖,来听一听这段西湖边的坎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