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西湖名人缘 - 最爱孤山白乐天
2025-07-08 14:30:04
0
文字 | 钱钧
推荐单位 | 西湖学研究会文化旅游分会
杭州西湖有三绝: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0公顷,山高38米,碧波环绕,幽径曲深,林木葱郁,花香四溢,亭台楼阁,错落别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孤山景色早在唐宋时就已闻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时建西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清代曾在此建行宫,康熙、乾隆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雍正时(1727 年)改为圣因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净慈寺,合称西湖四大丛林。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孤山之美,美在湖山映发;孤山之胜,胜出文化渊源。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白乐天)出任杭州太守时,孤山是他最喜爱的地方。孤山寺、贾亭、竹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白居易在杭州有很多僧人朋友,他经常出入天竺、灵隐等佛家之地,孤山寺更是他经常到访的地方,他与孤山寺僧人来往较多,这从他《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的诗中可以看出:诗的大意是,在西湖中间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讲解罢佛经,乘船返回。只见雨水滋润下的芦橘果实饱满,沉甸甸地低垂着,棕榈叶随着清风的吹拂相互击打着。湖上碧波荡漾,水雾弥漫,夕阳下亭台楼阁晚霞掩映。乘船到湖对岸,请大家回首眺望,孤山寺就像仙山中的蓬莱宫那般,坐落在碧波荡漾的水中央。这首诗的妙处就在“到岸请君回首望” ,像是一位“导游”在提示游客,瞧!回望孤山,它的美仿佛就是海中央的蓬莱宫。在孤山,白居易不光结交高僧,还经常参与佛事,他在《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写道:诗中描述,整片整片的山榴花开像一块块红丝巾,鲜艳靓丽独占暮春。六尘在这佛法之地,好似欲触动修行人。诸位释尊的传人是否知道,这些美丽的山榴花可能是天魔女的化身。本诗通过题咏石榴花,构造了一个形象鲜明、气韵生动、禅味浓郁的艺术境界,借此调侃寺中僧众莫要为女色所惑,以拟人化手法,在轻松明快中,带有较强的喜剧气氛。礼佛是白居易到孤山的主要动因,赏景更激起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钱塘湖春行》就是他以孤山美景为背书,描述出西湖风光最春意盎然的佳作:诗中提到的贾亭,又叫贾公亭,是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 785—804 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在钱塘湖建了一座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贾全也因此在杭州西湖留下了他的名字。走累了,白居易自然要歇一歇,于是在孤山寺旁建了一个阁楼,四周青竹环绕,题写“多植竹”为阁名,因阁楼掩映在一片茂林修竹之中,微风吹来,竹影婆娑,后人称为竹阁。某天,白居易写了一首记叙《宿竹阁》的诗:遥想一下,月白风清之时,幽居在竹阁,白居易放空自己,若有所悟:晚间闲坐松树下,夜里睡在竹阁中。把清净虚无当作服用的丹药,把静寂独处当作归隐山林。使巧计的人未必能胜过笨拙的人,忙忙碌碌的人不一定比闲散的人强。不用辛苦地跑去其他地方修炼悟道,此刻正悠坐竹阁,万物与我无关,闭上双眼,世间幸福便在当下。竹阁还记录了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的一段佛缘。鸟窠禅师(735 —833)俗姓潘,名道林,富阳人,九岁出家,居住在秦望山。相传禅师在一棵古树上筑了一个形似鸟巢的住所栖身,故被人们称为“鸟窠禅师”。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时,与韬光法师常相往来。他听韬光法师提起鸟窠禅师的怪癖,于是前往拜访,果真看到他端坐树上,担心地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赶紧下来吧!”鸟窠禅师笑着答道:“太守,其实你的处境更危险啊!”白居易百思不得其解,反问道:“我在朝廷为官,位镇江山,何险之有?”鸟窠禅师说: “薪火不停,识性交攻,安得不危?”意思是说官场沉浮,勾心斗角,危险处处皆在。白居易顿感醒悟,对鸟窠禅师肃然起敬,于是拜他为师。为了就近请教,他把鸟窠禅师迎居到竹阁,经常前去问禅。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语请教鸟窠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鸟窠禅师以偈语答曰: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白居易听了鸟窠禅师的开示,愈加佩服,从佛法中领悟到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终成一位意境高深、修为脱俗的大居士。钱钧,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文化旅游分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旅行社协会监事、导游分会会长,杭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导游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