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传说故事 - 梁祝“生不同衾死同穴”

2025-07-08 14:34:47 0

《梦粱录》记载:“殿司衙山上万松岭,在和宁门外孝仁坊西岭上,夹道栽松,今第宅内官民居,高高下下,鳞次栉比,多居于上。白乐天《夜归赋诗》有‘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之句。又东坡《腊梅》诗有‘万松岭下黄千叶’之句”。在这松声如涛之中,藏着一座静立千年的书院,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缘起之地。 


万松书院前身为唐报恩寺,在明弘治十一年,浙江右参政周木改建为万松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的牌坊和"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传说就是在这么一座书香浸染的儒学之地,诞生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婉绝美的爱情故事。


据传,祝英台为绍兴上虞人士,封建时代流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而祝英台不爱闺阁绣花,偏嗜诗书笔墨。她说服了作为地主的父亲,带着丫鬟银心,女扮男装赴杭城求学。


行至草桥亭,遇到了一位同是前往万松书院求学的书生,正是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义结金兰。两人在万松书院同窗三年,月下论诗,松间诵经。祝英台处处防备,不让人察觉出自己的女儿身,梁山伯待人真诚,也从未猜疑。苏轼曾叹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而湖山之间,梁祝之情,也似这般美好。


后来,祝员外思女心切,寄来家书谎称自己生病,哄骗祝英台回家。离别之际,祝英台向师娘袒露了自己是女儿身的真相,并交给她一个玉扇坠儿作为信物,希望师娘代自己向梁山伯提亲。


然而,祝英台回家之后才发现,父亲已经将自己许配给邻村的财主家,无论祝英台如何哭闹着拒绝,祝员外都坚持这桩婚事。另一边在万松书院,估计着祝英台已经到家了的师娘,把玉扇坠儿交给了梁山伯并向他讲明事情的原委,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立马动身前往祝家庄。但当梁山伯赶到后,祝英台已经身着一身红装,即将被迫嫁到马家,二人只能抱头痛哭。伤心的梁山伯回到山阴家中,对祝英台的思念令他寤寐思复,辗转反侧,最终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含怨而死。临终前他告诉家人,死后希望埋在从祝家通往马家庄的路边,他的灵魂要去陪伴祝英台。


迎亲的那天,轿子行径梁山伯的墓时狂风骤起,迎亲的队伍被大风吹得走不动了。银心告诉小姐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墓,到这里祝英台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伤心,不顾阻拦地扑在梁山伯墓前放声大哭,天空也下起了大雨。这时梁山伯墓前裂开一条大的裂缝,祝英台也跳了进去。最终雨过天晴,坟头上升起两只翩翩起舞的彩色蝴蝶。直到今日,仍有杭城人把这种彩色的大蝴蝶唤作“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生不同衾死同穴”的旷世绝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至于有人把明汤显祖的《牡丹亭》比作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梁山伯与祝英台只是传说故事,但是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的爱情美学,又揭示了封建传统对爱情及人性的摧残。今天,万松书院辟有"梁祝书房",展现二人于书院共同读书的场景。千年来,梁祝的故事愈发脍炙人口,书院也一直与万千松树一同于西湖的南岸静默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