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百亭 - 鹤止亭

2025-07-08 14:28:12 0
文字 | 沈立新

推荐单位 | 西湖学研究会文化艺术分会


鹤止亭,在黄龙吐翠主景区的泉池畔,亭随岩势而建,屋面半歇山、半攒尖廊亭相连,平面以六角与四角相接,临池有靠栏,体量适度,造型别致而得体。

鹤止亭始建于南宋,历经多次损毁与修复。文革后重建时,景区恢复古亭并重塑道教文化元素,成为“黄龙吐翠”新西湖十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篆刻:鶴止亭
邊款:鶴止亭在黃龍吐翠主景區泉池畔,乙巳孟夏立新作。

相传唐代牧童黄葛在此遇仙,见黄龙从山洞腾空,故名“黄龙洞”。此传说与道教“洞天福地”信仰结合,逐渐成为民间祈雨、求福之地。

匾额:鶴止亭
落款:吳子剛

亭畔泉池中立石,高240厘米,题刻草书“有龍則靈”。
落款:丁卯(1927)夏月陳瑟航題。

亭畔刻石:靜觀
落款:壬申(1932)冬日黃祖康題,何志貞。

北宋时期,黄龙洞被纳入道教“十大洞天”体系(实际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成为杭州西郊重要的道教修行场所。洞内供奉黄龙真人,道士在此举行斋醮法事。

北宋诗人周紫芝《游黄龙洞》诗云:“黄龙洞口云气昏,石窦琤琮漱雪痕”,可见当时已为文人探幽之所。

南宋定都临安后,黄龙洞因临近皇城,成为皇家祈雨场所。据《咸淳临安志》载,孝宗曾亲赴黄龙洞祈雨,并赐田扩建道观。元代战乱道观损毁,元军南下时,黄龙洞道观遭劫,部分建筑焚毁,道士流散,道教活动转入低潮。

明代杭州知府胡俨主持修复黄龙洞,重建三清殿,并疏浚泉池,恢复“黄龙吐水”奇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黄龙洞成为“西溪十八景”之一,高濂《四时幽赏录》赞其“夏可听泉,冬可赏雪”。明末灵隐寺僧人在黄龙洞旁建禅房,形成佛道共存的独特景观。
  
清代康熙、乾隆南巡多次驻跸黄龙洞,康熙题写“黄龙古迹”匾额,乾隆作《黄龙洞》诗,推动其成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1980年代:按南宋风格重建鹤止亭、三清殿,恢复“黄龙吐翠”景观。1990年代:纳入“新西湖十景”,增设游客中心,成为道教文化展示与市民休闲综合体。
鹤在道家被视为“仙禽”,象征长寿、清净和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追求“天人合一”,鹤的栖息、飞翔与止息,暗含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常被描述为“静立”“独行”,体现道家“无为”“虚静”的思想。鹤的静止状态可比喻修炼者需达到心境空明、杂念止息的境界。

摩崖:萬花一氣

在黄龙吐翠景区老玉皇宫崖壁,流纹岩,篆书,高80厘米,宽350厘米,字径70厘米。

落款:黃龍洞重興,為植梅多本於最高處,示不忘我故山羅浮道氣。戊辰仲冬番禺鄧瑞人記,大厂居士書。楷书,字径16厘米,创建于公元1928年。

这是两地道家以梅为媒,是为黄龙洞难得的铭证。

邓瑞人,广东番禺人,商业银行国华银行创办人之一,国华银行就是现在中银香港的前身。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邓瑞人还担任过驻沪十九路军(广东部队)的财务负责人。

易孺(1874-1941),号季复,大厂居士,广东鹤山县人,为黄牧甫入室弟子,精研书画、篆刻、碑版音韵、文字源流、乐理等。年五十改名孺,仍自号大厂居士,不以姓名称。淸末季,就读广州广雅书院,与胡汉民(展堂)、叶恭绰(誉虎)、古应芬(勷勤)同为窗友。科举废后,遂致力于经史考据及小学;并穷硏诗词书画金石篆刻,得其精奥。其治印銶,纯宗甲骨及周秦汉之篆籀,唐以后之篆文,不屑为也。历任暨南大学、国立音乐院等教授,印铸局技师等。

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秦汉以来号称仙山,史学家司马迁把罗浮山比作“粤岳”,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它又是中国道教名山,道教称它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与南海县境内的西樵山并称为南粤二樵,故它又有东樵山之称。是中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岭南第一山”。北宋苏东坡曾在这里作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而使罗浮山闻名于世。



|| 作者简介
沈立新,杭州西湖学研究会文化艺术分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湖印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