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传说故事|苏堤春晓

2025-07-08 14:18:53 0

北宋元祐四年,苏轼再赴杭州任知州,见西湖葑草芜蔓,湖泥壅塞,感叹万分,在《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一诗中写道,“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不久在元祐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写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提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于是效法唐代白居易疏浚旧例,决意重治湖山。


然而湖泥堆积之难,令其踌躇。一天,苏东坡先骑马到北山栖霞岭,发现这里是通往灵隐、天竺的要道,堆放淤泥显然不妥,于是转到南山净慈寺去察看。行至西泠渡口,忽闻柳林深处渔歌悠扬:“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歌声如谶,东坡顿悟——如果仿效牛郎织女鹊桥故事,筑长堤以通南北,既可蓄泥固岸,亦便民行,实为两全之策。 


筑堤之令既出,南北山渔民、农人便都赶来帮筑长堤。苏轼以朝廷“以工代赈”之策,拨粮济民,民心愈炽。更有樵夫献策,伐木为桥,百姓复植桃柳万株护堤。清梁诗正《西湖志纂》记载,“宋元祐间苏轼守临安筑堤湖上,自南山至北山,夹道植柳。嗣守林希榜谓曰‘苏公堤’”。


《梦粱录》将苏堤列入“西湖十景”,名“苏堤春晓”;明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道,“夹植桃柳,中为六桥”;《西湖佳话》记载了“六桥”的名字,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清康熙皇帝南巡,“御书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爰建亭于望山桥之南”。


今人漫步苏堤,春晓时分,仍能见晓雾迷蒙,新莺啼,桃枝斜出水湄。六桥石栏斑驳,犹刻宋时风雨;古桥旧制虽湮,然“苏堤春晓”御碑仍立于柳荫。苏堤非独土木之功,而是诗心与民力共铸。渔歌献计、万姓荷锸、桃柳自生,皆暗合东坡“与民同乐”之志。


堤以苏名,不只是怀念东坡的功绩,更慕其襟怀。就像苏轼在《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写的那样,西湖的湖泥几度淤而复疏。然而东坡“淡妆浓抹”之喻,与此堤同镌湖山,已经刻入西湖之骨肉。





|| 作者简介:
于沐霖,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会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传播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