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 西湖对话
您的位置:
在孤山的北麓,有一座不起眼的小石碑。《西湖新志》卷九记载,“明女士广陵冯小青墓,在林公祠左,民国四年吴江柳亚子为冯伶春航立碑小青墓侧”。明代才女冯小青就长眠于此。
清《西湖佳话古今遗迹》中写到,“小青本姓冯,名玄玄……乃广陵人也”。小青的母亲曾是一位女塾师,小青自幼随行,幼通文墨,能解诗词。明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到,小青“十岁时遇老尼,口授《心经》,一过成诵”。十六岁时,小青被家中送到杭州给冯生作妾,“冯生乃西湖之富豪公子也,性贪佳丽,而束于妒妇”。
冯妇善妒,常常打压小青,甚至曾把她藏在别业——“乃匿之孤山佛舍,令一尼与俱”。小青心中的幽恨悲怨无处诉说,只能诉诸诗词。小青常常临池自照,照影而自怜,留下了“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这样的诗句。
在极度孤独和时代的不理解下,小青年仅十八便郁绝身亡。红颜薄命,埋骨孤山。其实,冯小青墓原仅荒冢一丘。道光年间,陈文述在西湖重修冯小青墓,并广邀文人才女撰文作诗唱和冯小青其人其事。这些作品和一些前人咏叹冯小青的诗作后来被统一收录进《兰因集》。冯小青的故事被明清文人反复书写,成为“才女薄命”的典型。后世《红楼梦》中黛玉读《牡丹亭》而伤怀,亦有小青的影子。冯小青故事的流行实际上反映了明清情文化的流行,也反映了一些文人怀才不遇的心情。
或许,在不同的人眼里冯小青的故事是不同的,甚至关于其人其事是否为真也存在着争论。例如,在《西湖佳话》中,冯生是富豪公子、性贪佳丽;而陈文述所作《小青墓志》中,冯生是“翩翩佳公子也”,甚至把他买小青作妾的行为写成是护花惜柳的风流韵事。钱塘女史、陈文述侧室管筠则写到小青“心孤似月,命薄于花……爱之者以为千古第一有情人,怜之者以为千古第一伤心人矣”。
清鸳湖烟水散人在《女子才书》中将冯小青排在卷一,并为她的故事附和上更为迷离的楚辞神话。他写到,湘君“因想轮结还现女子身而为小青”。湘君等待湘夫人而不得,“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小青亦“求知己于世人,不得,而问之水中之影”。湘君转世的隐喻与水中倒影的意象使冯小青成为楚辞香草美人情怀的延续,在千年之后,依然诉说着那份悲情遗恨。
小青去世后的数百年来,西湖的水波潋滟如旧,孤山梅影依然如她诗中所写,年年绽放。小青薄命,然而诗魂长萦,与湖山一同不朽。